【环球网财经记者 记者 冯超男】2025年前三季度,五大上市险企——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人保财险、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净利润1328.56亿元、457亿元、468.22亿元、1678.04亿元、32.8亿元,覆盖4260.39亿元。净利润为4260.39亿元,这一水平超过了去年的3476亿元,并继续同比增长33.54%,达到去年利润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0%。仅从三季度业绩来看,五大上市险企净利润合计为2478.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8.34%。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份优异的业绩答卷背后,都是各保险险种在投资和责任上努力的结果。在投资方面,保险公司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投资收益增加;负债端,人身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持续高位增长,财产险公司综合比率普遍下降。投资收益带动净利润增长。新会计准则下波动性的加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聚焦于某些保险公司。以中国人寿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678.04亿元,同比增长60.5%。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1268.73亿元,占前三季度净利润总额的75.61%,较去年同期增长91.5%。此外,新华保险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28.57亿元,同比增长轻松度58.9%。其中,第三季度实现利润180.58亿元,同比增长88.2%。 除上述两家保险公司外,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人保财险前三季度净利润也实现同比增长,三季度净利润对整体业绩贡献显着。在谈及增长原因时,不少保险公司都提到了投资收益的增长。例如,中国人寿在三季报中指出,今年以来,股市持续企稳向好。公司推动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抓住市场机遇,坚决加大股权投资,布局与生产力相关的新领域,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投资收益大幅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总投资收益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总投资收益率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人保财险在财报中指出,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8.7%等变化,主要是公司努力夯实经营基础,叠加资本市场影响所致。报告期内,总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据东吴证券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五大上市险企投资收益合计8875亿元,同比增长35.64%。其中,第三季度贡献5424亿元。应该指出的是,自从上市保险公司2023年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净利润波动明显加大。主要变化是更多的物业被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FVTPL)的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金融资产市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旧准则下“浮动损益直至出售”的处理方法。国际注册创新经理人、路岛科技创始人兼CEO林路克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复苏推动了股票资产账面价值的增长,保险公司通过增持权益资产抢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新准则下更多权益资产计入FVTPL,且股价波动直接计入当期收益,显着强化了投资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不过,在他看来,FVTPL比率是保险公司平衡盈亏波动的关键工具。 实物收益虽然高比率可以在股市牛市期间增加净利润的弹性,但在市场调整期间也会放大收入的波动性。 “对于保险资金来说,TPL的比例要谨慎,它会影响我们年收入和长期回报的平衡。未来,我们在会计处理方法和内部战略平衡方面都会采取更加稳定的做法。”中国太平洋保险副总裁、首席投资官兼财务总监苏刚在中国太平洋保险第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山东隆灿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李福民进一步补充道,e股FVTPL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比例过高,将强化新增净资产,守住偿付能力红线;如果比例过低,则会错失公允价值上升带来的红利。保险公司在确定该比率时必须同时评估四组变量:一是充足偿付能力比率对股权风险的敏感性;二、负债方保证利率和退保费用;三、会计分类对当期盈利和股利政策的影响;第四,I17合同服务保证金吸收费率-权益-权益链接的能力。同时,他还建议用动态压力测试代替静态比例,以“监管受理、资本稀释、客户解释”作为合法合规的底线。另外,如果权益属性分类为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通过其他综合收益),市场价格波动不计入利润表,购销差价不计入利润表。对此,湘财证券分析指出,在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增加持有FVOCI资产已成为新趋势。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五家主要上市保险公司的FVOCI占比将平均提升约14个百分点,体现行业从“简单容忍波动”向“主动管理波动”的转变。人身险新业务量普遍增长,财产险和意外险综合成本率下降。负债端,人身保险方面,财报显示,可比基础上,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健康险、太平洋人寿的新业务价值财险、神州新人寿、人保寿险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41.8%、46.2%、31.2%、50.8%、76.6%。其中,新华保险在财报中指出,这主要得益于首年期交保费的增长以及持续的业务质量。但新保费增速却呈现分化趋势。东吴证券研报显示,三季度,国寿、人保寿险、平安人寿的新保费同比分别增长52%、46%和21%,超过了定息前需求集中流出的折价。相对而言,新华保险和太平洋人寿三季度新订单增速因分红险迁移步伐略有放缓。新华保险季度新订单同比下降4%,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增长仅为2%。随着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联动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各人身保险公司不断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大力发展浮动收益业务。据中国人寿披露,今年三季度,浮动收益业务占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5个百分点。太保寿险指出,同期,险种通过代理渠道对新保费进行分红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达到58.6%。新品质生产力新知识产权联合创始人、发起人袁帅认为,当前保险公司正在努力打造浮动收益业务,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新业务的积极影响是显着的。对于客户来说,浮动收益产品可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尤其是在经济形势变化、投资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客户期望通过保险产品分享市场增长的红利。此类产品提供了更多选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在传统固定收益产品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推出浮动收益产品可以吸引新客户并留住老客户。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链接资本市场,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提高盈利能力。然而,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袁帅指出,产品设计高度复杂,需要平衡风险与收益,确保客户获得合理回报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这对保险公司的精算和投资能力要求非常高。销售很困难。销售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能够向客户清楚地解释产品特点和风险。否则,可能会出现误导销售的问题。此外,市场波动会导致产品回报达不到预期,引发客户投诉和纠纷,影响保险公司声誉。为了进一步增强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联动效果,袁帅表示,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在资产配置方面,根据负债端的经营期限和风险特征,合理配置资产,比如长期负债对应长期稳定收益的资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模型进行预测,利用压力测试等方法评估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提高投资能力,培养专业投资团队,加强市场研究和风险控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侧面投资既能满足问责需要,又能取得更好的回报。此外,在财产险和意外险领域,各大保险公司的综合占比进一步提升。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人保财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3859.21亿元,同比增长5.9%。期内,公司持续深化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质增效,提高承保理赔质量和效率,强化销售。精细化管理销售成本,持续优化成本投入,实现承保利润1486.5亿元,同比增长130.7%;综合比率96.1%,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净利润402.68亿元,同比增长50.5%。同期,太保产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508.06亿元,同比增长3.5%;承保综合率为97.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此外,平安产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2534.44亿元,同比增长3.0%;总体综合率为97.0%,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环球网财经报道 报道记者 冯超男】2025年前三季度,五大上市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人保财险、
